光而不耀,静水流深。
借风唤花醒,聊赠一枝春。师者,育我,予我,与我。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感恩相遇,难忘恩师。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人民教师时代风采,吉艺官微特别推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老师,我总是想起你”系列推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我们一同凝视那段故事,一同遇见那颗初心。
总有人,以一生的坚守和执着,成为后来者前行的方向。在吉林艺术学院的校史长卷中,董清才先生的名字,沉静而厚重。每一次想起,都是敬仰与怀念的回响。
董清才先生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东北音乐教育界的开拓者之一。
他1906年出生于台湾,1933年毕业于日本武藏野音乐学校,随后于1942年至1944年间在东京音乐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继续深造。多年专门的音乐教育,使董清才具备了扎实而深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理论素养,为他的音乐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学术根基。
从上世纪30年代初到60年代的近40年间,董清才先生将学识与胸怀倾注于祖国的音乐教育,他先后在哈尔滨、大连、吉林、沈阳、长春等地的师范和音乐院校任教。1958年,董清才调来吉林艺术专科学校任音乐系理论教研室主任。这是学校初创的关键时期,师资薄弱,课程体系尚未成型。董清才先生不仅承担多门课程,更以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推动音乐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建设。
在董清才先生的理念中,音乐教育的根本在于“基础”。他大力加强音乐系师生的音乐基础理论课,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教学的深度,让吉林艺专的音乐基础教学走向扎实稳固。
他一人开设十几门课程,这在音乐教育界是罕见的。曾先后讲授过钢琴、作曲理论、视唱练耳、合唱等,其中和声教学尤为突出。他注重分析研究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几十年来数易和声教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董清才先生长期致力于将民族民间音乐融入教学之中,他提倡研究民族和声,对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七声音阶进行了研究,力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民族的和声体系,并在和声教学中把各种民歌编写到教材中去,在西洋技法、理论体系和民族音乐相结合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
为纪念和缅怀董清才先生,经其夫人及子女倡议,1996年成立了董清才音乐教育基金会并在音乐系设立优秀学生奖。
1996年9月9日,适逢董清才先生诞辰90周年和逝世20周年之际,音乐系向全系师生公布了《董清才音乐教育基金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优秀学生奖励办法》,1995-1996年度有5名学生获奖。
它不仅是一份荣誉与肯定,更是对董清才先生教育精神的延续与传承,为激励优秀艺术人才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音乐的星河中,存在诸多璀璨之光为后世指引前行的方向。
学院官微特别邀请了党委(院长)办公室主任张洪涛教授执笔,为董清才先生做纪念文章。
接下来,让我们与张洪涛老师一起,感悟董清才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记东北地区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之一——董清才先生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总会有一些凭借其非凡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的人,成为后来者仰望的灯塔。在东北音乐教育的历史长河中,董清才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师者。
回想1996年,我还是一名大三学生,在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追随朱连喜老师学习扬琴表演,一个意外的消息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与鼓舞。辅导员韩老师告知我,凭借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我荣获了董清才音乐教育基金会优秀学生一等奖,并附有1000元奖学金。那个年代,基金会在国内还不多见,听说是从日本来的一位名叫董韵的女士代表她的父亲,也就是董清才先生设立的基金。而我也将这份荣誉视为自己成长的里程碑,激励着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2020年底,因工作调转我回到母校吉林艺术学院,一次偶然机缘看到一本书《师之楷模——纪念董清才教授文选》,让我更加深入了解这位音乐教育巨擘的传奇人生,心中的敬仰之情也愈发浓厚。
董清才先生,祖籍台湾,毕业于日本武藏野音乐学校,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四十年如一日扎根东北大地,先后在大连音乐学校、吉林高等师范学校、吉林大学、长白师范大学、东北大学、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现吉林艺术学院)等学校任教,以渊博的学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了近十期共二百余名学生。这些学生后来遍布各大中学、师范和音乐院校,成为东北音乐教育事业的栋梁之材。
1958年,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前身)在东北师大音乐系的基础上成立,董清才先生被调至音乐系任副教授并担任理论教研室主任。在此期间,他凭借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专业、规范的教学体系,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教学不仅注重基础训练,更强调广博而深厚的艺术修养,讲授钢琴、作曲理论、视唱练耳、合唱、管乐指挥、声乐、风琴、小提琴、音乐史、和声、复调、曲式等多门课程,展现了全面的艺术才能和深厚的教学功底。
值得一提的是,董清才先生在和声学教育方面的造诣尤为深厚。他总结出以近关系小调的属七和弦解决远关系调转调问题的理论,创新性地称其为“大炮和弦”,不仅充实了和声学的教学内容,更便于学生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的和声学理论声名远扬,就连当时音乐界的名流如《兄妹开荒》的作曲家安波以及《我们走在大路上》的作曲家李劫夫都曾向他求教,足见其在和声学领域的权威地位。
董清才先生用毕生的学识和精力践行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学上,他长期致力于将民族民间音乐融于教学,提倡建立民族和声体系,把台湾民歌、东北民歌及其他各类民歌编进教材,同时把西洋技法、理论体系和民族音乐相结合进行和声创新运用,使和声更好地体现民族风格,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
日常生活中的董清才先生为人正直、心地善良、朴实无华、淡泊名利、襟怀坦荡、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有美好的品格都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董清才先生不仅是值得尊敬的师长,也是慈父、是朋友,无论是曾经的同事、同学,还是教授过的学生们,都对董清才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敬佩有加。
在庆祝第41个教师节的时刻,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师之楷模——董清才先生,铭记他对祖国的深情热爱,对东北音乐教育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付出的巨大心血。您的学生不会忘记。在您的指引下,传承师道、尊师重教、踔厉奋发、继往开来,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奋斗终生!
岁月不曾遮蔽他留下的光。董清才先生,把音乐与教育当作信仰,播撒在吉林大地。他的精神,如和声般层叠、悠远,至今仍在无数学子的心灵里共鸣。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想起先生,便想起师道的庄重与温暖。这份怀念,正是我们对教育最深沉的致敬。
文章来源:学校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