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而不耀,静水流深。
借风唤花醒,聊赠一枝春。师者,育我,予我,与我。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感恩相遇,难忘恩师。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人民教师时代风采,吉艺官微特别推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老师,我总是想起你”系列推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我们一同凝视那段故事,一同遇见那颗初心。
丹青绘艺,素韵流芳。
此刻,凝视着一幅幅笔墨绘就的山水长卷。画中层峦叠嶂,朦胧中,仿佛映着一位女子伏案挥毫的身影。
画中人,是谁?
仔细看,她正不疾不徐地将青绿色彩点缀于恢弘山水间,景色霎时活色生香;再走近,她已置身白山黑水间,身旁的青绿色逐渐融于大地,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时,只见那身影缓缓走来,渐渐露出清晰的面容。
她,就是著名青绿山水画家,我们敬爱的潘素老师。
潘素,原名潘白琴,1915年生于苏州名门,自幼学习琴棋书画。然而天不佑人,家道中落,尽管如此,潘素先生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始终坚守着对艺术的热爱,不断学习。1935 年,她与"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相遇相知,结为伴侣,游历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开启了属于她的国画新生。
潘素酷爱绘画,师从多位名家。同时,她专心研习历代名画,专攻隋唐两宋工笔重彩画法,这也为其艺术笔法打下了坚实基础;1939 年,她临仿古画《雪山图》,一举成名,轰动平津。之后她便逐步崭露头角,在1940年代就成为了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此后,潘素依旧深耕于国画,继承了细密严谨,金碧绯映的派系特点,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佳作和成就。
潘素不仅是一位蜚声中外的书画艺术家,也是一位有着炽烈爱国热情的爱国人士。为保护文物,不使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流落海外,潘素与其丈夫张伯驹散尽家财,变卖首饰,购置珍贵的国宝文物,这才使一些珍贵的古迹得以留存于世。其中最知名的要数隋代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游春图》和西晋陆机的《平复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
新中国初期,潘素先生多次为抗美援朝义卖作画,以此支持国家的决定。1956 年,夫妇二人将珍藏的八件顶级文物无偿捐赠故宫,时任文化部部长茅盾先生亲授褒奖状,称"化私为公,功在国家"。此后,潘素也一直秉持着爱国之心,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她的画作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用一生践行何为师者,何为匠人。
1961年,应吉林艺术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之邀,潘素同夫君张伯驹来到长春。在这片黑土地上,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执教生涯。
初到吉林,潘素先生既要筹备画展又要编写教案,却始终坚持 "授人以渔" 。她经常亲自示范树干接笔的技巧,甚至因试墨而嘴边常染墨迹。学生回忆:"潘老师讲三片树叶的节奏关系,能拆解到每一笔的起承转合,让我们真正领悟传统笔墨的精髓。"
在教学中,她既注重传统技法的传承,又鼓励学生深入生活。1964 年,中国登山队征服希夏邦马峰的消息传来,潘素先生激动不已,立即带领学生创作《征服希夏邦马峰》,边画边感叹 "中国人了不起!"。
1982 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潘素依然笔耕不辍。她为钓鱼台国宾馆临摹的展子虔《游春图》,以 "乱真" 技艺再现隋代山水神韵。
潘素老师的画室永远向学生敞开,深夜促膝长谈的场景,雕刻钻研的精神成为一代吉艺人共同的记忆。她注重基础训练,鼓励写生创作,倡导 "艺术要扎根生活"的教学理念,至今仍在吉艺传承。
1992年,潘素先生在北京逝世,留下近千幅作品和杏坛耕耘的佳话。一代代人传承着她的精神,默默坚守,耕耘......
2025年8月,"文脉守望 —— 张伯驹潘素艺术文献研究展" 在长春美术馆开幕,张伯驹潘素夫妇的100多件书法作品再次惊艳春城。展厅里,她精心绘制的作品静静陈列,仿佛在诉说着那段 "守艺传薪" 的岁月。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真的缅怀是感恩。
学院官微特别邀请了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张红梅执笔,为潘素先生做纪念文章。
接下来,让我们与张红梅老师一起,感悟潘素先生的神韵高古与家国情怀。
神韵高古,家国情怀
——纪念潘素先生
“神韵高古、直逼唐人”是定居台湾省的张大千先生于1981年看到昔日旧友潘素先生的画作《云峰江春》时,情不自禁的赞誉,也是对潘素先生一生艺术成就的写实描绘。潘素先生是我国著名青绿山水画家,著名文物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她自20世纪60年代初任教于吉林艺术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与文物收藏、书画创作、美术教育相伴,一生以爱国家、爱民族、为文化的博大情怀,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
潘素先生出生于1915年,字慧素,是苏州望族的后代。自幼母亲便聘请名师教授音乐、绘画、诗文等,先生天赋极高,很快便以弹奏琵琶和古琴为擅。17岁时先生与张伯驹先生相识,结为夫妻。张伯驹先生发现了先生的绘画天分,于1935年开始广聘名师名家授课,使先生掌握了扎实的传统笔墨技法。她悉心钻研隋唐两宋工笔重彩画法,承继了细密严谨、金碧绯映的青绿山水一脉,显示出不让须眉的气度和高古旷达的格调。至20世纪40年代,先生的山水画,特别是青绿山水,已在画坛声名远播。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的时代,先生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出来,与北京书画名家一起相继创作出《大好河山》《普天同庆》《嵩岳长春》等作品,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1955年,先生通过写生创作的《漓江春晴》入选了第二届全国美展,作品以传统的青绿重彩设色与水墨晕染相结合的形式,描绘了桂林叠嶂的山峦和“清、静、绿”的漓江江水,当时周恩来总理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脱口赞叹:“此画颇有新气象”。
1961年,在吉林省委宣传部宋振庭部长的直接安排下,时任艺专副校长的耿际兰和先期来校任教的先生旧友史怡公一起,亲赴北京相邀,请潘素先生来学院任教。初到长春,先生夫妇二人住在艺专南湖宿舍,不久又在东北文史馆宿舍安下新居。作为专业教师,先生非常重视教学工作,她借来各种教学资料,认真备课,撰写教案,每每准备至深夜。当时的艺专,在国画教学方面已经有王庆淮、孙天牧、史怡公、卜孝怀等一批国画名家,在传统水墨山水方面师资雄厚,但在先生擅长的传统北宗院体山水方面,只有孙天牧一位教师,先生的到来,弥补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使国画教学体系趋于完整。在教学中先生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创作经验,如在院体山水最重要色彩和技法方面,她总结到:“画青绿山水先以淡赭石或淡草绿打底,再一层一层的敷石绿或石青,须浓淡得宜,……小青绿则以墨笔画成后,以淡石绿复色”。当她为新生上课时,则非常注重基础教学,让学生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入手,对于临摹的过程先生进行细致的讲授,在行笔、调墨等具体技法上都亲身示范,这些宝贵的经验,多年后学生还念念不忘。除亲自动手示范、辅导外,先生还时常拿出一些书画真迹,让学生通过观摩和鉴赏,提高专业认知、开阔专业视野。
在教学之余,先生也积极参与到学院的创作活动,1962年1月,在长春举办了孙天牧、潘素、李子喻、高连盛、佟雪凡、徐云六人联合国画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她还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建设,1964年5月,由中国人组成的登山队成功登顶位于西藏、海拔8027米的希夏邦马峰,创造了历史。二位先生获知这一喜讯后,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张伯驹先生填词《高阳台》,中有“红旗直插云霄际,引明霞映日,彩雾腾空”句,潘素先生则创作了代表作《征服希夏邦马峰》,在这件作品中先生一改惯用的青绿手法,将擅长的雪景表现技法和源自元代王蒙的浅绛技法成功结合起来,使画面意境宏大、气势磅礴,以民族性和文化性兼具的特色成为先生五十余年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代表作。如今,吉艺能够成为传统北宗山水教学与创作的重要平台,与先生在吉林期间认真无私的教育教学和精湛的创作成就是分不开的。
先生是一位卓越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更是一位无私的文化守护者。她最为人熟知的社会身份是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二人共同为保护、传承中国传统书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战时期他们将珍贵书画缝在被褥、棉衣里,辗转带出北京,使文物得以保全;抗战胜利后,毅然卖掉钟爱的宅院以换取国宝,避免流失海外,这期间先生始终是张伯驹先生坚定的支持者。20世纪40年代,张伯驹先生因感念潘素先生为保护文物的慷慨付出,曾立下字据,将自己收藏的十八件书画作品赠与先生。但自1952年起,夫妇二人相继将珍贵书画收藏无偿捐献给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这背后既有张伯驹先生的无私奉献,更体现着潘素先生的深明大义。夫妇二人来到吉林之后非常重视地域文化建设,为了丰富馆藏,他们决定将家中收藏的最后一件宋代珍品杨婕妤的《百花图》以及其他三十余件碑帖一并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院,为吉林大地留下了爱国崇艺的精神财富。
在特殊的年代,二位先生也未能幸免,被退职下放农村,又辗转返回北京,历经磨难。当历史迈进新时期,先生的境遇得到极大改善,1982年,学院为先生落实政策,复职任学院教授,直至1990年因身体和年龄原因,工作关系调转回北京。自1961年先生来校任教,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先生的身份是吉林艺术学院的教授,虽然后期常年居住在北京,但她始终笔耕不辍并关注着学院的发展。1980年2月,在北京北海公园画舫斋举办了“张伯驹潘素夫妇书画联展”,潘素先生的作品引起各界赞誉,美术史家常任侠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评价说:“潘素的青绿山水功力既深,培基复厚,远绍祖国唐宋传统,下与明清名家并驰”。宋振廷在《北京日报》撰文评价“采撷传统精华,加以自己的长期实践探索,自成一家画风”。1982年,学院举行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吉林艺术学院师生美术作品展览”,先生闻讯后,特地绘制巨幅山水画《万里江山图》和《峒关蒲雪》参展,作品生动地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晚年的潘素先生虽身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中山书画社副社长等职,但依然终日沉浸于写生创作,佳作频出。
1992年4月,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吉林艺术学院作为先生一生唯一正式入职的工作单位,敬献的挽联是:“一世慧心两杰濡沫造就人间风韵情,千幅丹青万种风光绘尽中华文明史”!先生为学院留下的不仅仅是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的丰硕成果,更以艺术上的高古神韵、人格上的家国情怀,为吉艺人铸就了一座精神高地,仰之弥高、历久弥新。
参考资料:
任美霖《蕙质兰心 千古流芳——追怀著名画家潘素先生》
任凤霞、迟秀才《张伯驹和潘素》吉林人民出版社
当暮色为古画镀上金边,当青绿为画卷点缀色彩,画中人的身影无比清晰。我们总会想起,潘素老师 ,那个把画谱讲成生命史诗的老师。她教会我们,真正的艺术从不在绢帛上封存,而在师生相授的温度里流淌;真正的师者从不会被时光遗忘,因为他们早已把精神的火种,播撒进每一片热爱艺术的心田,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是的,老师,我们总是想起您。”
文章来源:学校官微